2023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20
  

  • 全选
    |
    读片窗
  • 杨震, 杨倩, 陈理文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893-8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放射学
  • 胡一婷, 薛婷, 喻大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894-8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和字色Stroop任务观察青少年吸烟成瘾者大脑奖赏回路内部的异常功能连接和认知控制能力,探讨奖赏回路内部异常的功能连接、青少年吸烟成瘾和认知控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搜集20例青少年吸烟成瘾者和19名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功能磁共振图像,对其大脑奖赏回路进行RSFC分析,得到的异常功能连接与吸烟特征[烟包年(Pack years)和Fagerström尼古丁依赖测试(FTN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Stroop任务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吸烟成瘾组奖赏回路内部双侧纹状体与左侧前脑岛、双侧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高,右侧纹状体和左侧前脑岛之间的功能连接与Pack years(r=0.487,P=0.030)及PSQI(r=0.501,P=0.024)呈正相关。青少年吸烟成瘾者在字色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与Pack years(r=0.695,P=0.001)、右侧纹状体和左侧前脑岛之间的RSFC(r=0.496,P=0.026)呈显著正相关。中介效应分析显示,Pack years介导了奖赏回路内部异常的功能连接和Stroop任务表现。结论 青少年吸烟成瘾者大脑奖赏回路内部异常的功能连接、Pack years以及Stroop任务表现(字色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成瘾与睡眠之间也有很多交互,这可能为理解青少年吸烟成瘾的神经机制提供一些新的影像学依据。
  • 李琳琳, 周彦汝, 朱晨迪, 张岚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00-9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的肿瘤血流成像对非增强型颅脑星形细胞瘤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25例非增强型颅脑星形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肿瘤分级分为高级别组(n=15)和低级别组(n=10)。入组对象经MRI常规序列及ASL扫描后,计算出肿瘤的绝对最大肿瘤血流量(TBFmax)、绝对平均TBF(TBFmean)以及相应的脑血流量(CBF)标准化值(TBFmax率和TBFmean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对象TBFmax、TBFmean、TBFmax率、TBFmean率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各指标对肿瘤分级评估的准确率。结果 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TBFmax[(85.51±19.53)ml/100 g/min vs.(53.33±16.44) ml/100 g/min,P<0.001]、TBFmean[(51.94±15.63)ml/100 g/min vs.(535.18±10.66) ml/100 g/min,P=0.007]、TBFmax率(3.09±1.01 vs.1.23±0.42,P<0.001)、TBFmean率(1.75±0.52 vs.1.02±0.31,P=0.001)明显升高。ROC曲线分析显示,TBFmax率预测非增强型高级别颅脑星形细胞瘤的准确率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最佳截点值为1.35,Youden为0.800,灵敏度80.00%,特异度100.00%],TBFmean率(AUC为0.887,最佳截点值为1.36,Youden指数为0.600,灵敏度80.00%,特异度80.00%)和TBFmax(AUC为0.853,最佳截点值为76.01 ml/100 g/min,Youden指数为0.633,灵敏度73.33%,特异度为90.00%)次之,TBFmean(AUC为0.773,最佳截点值为30.09 ml/100 g/min,Youden为0.533,灵敏度93.33%,特异度60.00%)最低。结论 3D-ASL灌注成像参数,特别是TBFmax率可较准确地区分高级别和低级别非增强型颅脑星形细胞瘤,可为临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 头颈部影像学
  • 吴文娟, 成月, 蒋璟璇, 蔡冬梅, 张雷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05-9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颅内闭塞(IICAO)患者CTA图像,判断经Willis环的初级侧支循环,评估血管内机械取栓术(EVMT)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62例行EVMT治疗的IICAO患者进行分析。搜集基线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NIHSS初始评分、术后再出血例数。根据CTA图像将Willis环的形态分为4种,并结合颈动脉闭塞位置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将初级侧支循环分为4组。通过90天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衡量术后临床结局,判断取栓术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162例IICAO患者中,出院38.3%(62例)取栓治疗后mRS 0~2分;预后良好29.0%(47例)mRS 3~5分;死亡32.7%(53例)mRS 6分。三组间基线资料中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及房颤有统计学差异(P<0.05),Willis发育变异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无初级侧支循环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无初级侧支循环的患者死亡率57.1%。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中,房颤及血流循环分组为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结论 基于颈动脉闭塞位置,结合Willis环变异联合判断是否存在初级侧支循环可能是IICAO患者EVMT后疗效的预测因子。
  • 余苗, 孟闫凯, 徐含波, 胡梦雪, 张贺, 王伟, 张艳春, 董坤, 谢丽响, 杜波, 朱士光, 荣玉涛, 胡春峰, 徐凯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10-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PFD)与急性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本院同时进行颈动脉CTA、颅脑MRI检查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PACS上测量颈动脉CTA斑块侧、对侧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选择颈动脉斑块最大层面,分别计算斑块侧、非斑块侧PFD、PFD差值[ΔPFD(HU)]=斑块侧PFD-非斑块侧PFD。将患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非急性脑梗死组;轻中度狭窄组(10%~69%)、重度狭窄组(70%~100%)。急性脑梗死患者又分为梗死同侧、梗死对侧亚组。分别比较临床实验室指标、PFD的组间差异。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急性脑梗死的梗死同侧及梗死对侧的PFD。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1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61.3±10.4)岁。急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ΔPFD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分别为34.2 HU、25.5 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同侧颈动脉PFD[(-32.6±20.5)HU]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PFD[(-66.8±16.1)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狭窄患者的ΔPFD高于轻中度狭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 颈动脉PFD的量化分析与急性脑梗死事件相关,PFD可能与斑块的易损性相关,可以作为血管周围炎症的替代标志物。
  • 程留慧, 窦允龙, 黄方方, 张卉, 王道清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15-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恶性结节组34例,良性结节组5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在增强融合图像上分析甲状腺结节大小、数目、形状、边缘、强化程度、钙化、囊变和周围组织侵犯等征象。DSCT双能量分析参数包括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对CT征象、双能量参数及两者结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征象在数目、形状、边缘、囊变和周围组织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性结节组动静脉期NIC及λHU均低于良性组(P<0.001)。CT征象、双能量参数及两者结合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907、0.934,灵敏度分别为79.4%、88.2%、91.2%,特异度分别为66.7%、92.2%、90.2%,后两者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前者(P均<0.001),以两者结合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DSCT双能量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具有较高价值,结合CT征象能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效能。
  • 李华丽, 刘德全, 周旭峰, 高志翔, 何莎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20-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纵向观察Bell面瘫患者面神经的MR强化特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纵向观察性研究,前瞻性连续纳入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6例临床诊断为单侧Bell面瘫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发病3天内、1个月、3个月三次MR面神经增强扫描,根据3个月后患者面瘫恢复情况分为完全恢复组和不完全恢复组。每次MR检查对患者进行轴位T1WI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3D-MP RAGE)增强扫描,把面神经分为用于评估强化程度的五个节段,并对各节段面神经强化程度进行1~3 级的分级标识。结果 完全恢复组21例,不完全恢复组5例。发病3个月后不完全恢复组的内听道底段、迷路段、膝状神经节及鼓室段强化程度均高于完全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病3天内和1个月后的内听道底段、迷路段、膝状神经节、鼓室段、乳突段及发病3个月后的乳突段强化程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侧面神经早期异常强化程度与患者最终预后无直接相关性,但是3个月后仍有多节段异常强化提示患者3月后甚至更远期的预后不良。
  • 胸部影像学
  • 龙云, 王彬宸, 甘甜, 汪靖婷, 廖美焱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25-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肺磨玻璃结节(GGN)肺腺癌中微浸润性腺癌(MIA)与浸润性腺癌(IAC)病例临床及CT影像特征,建立IAC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7月本院肺GGN中MIA与IAC病例影像及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中IAC为实验组,MIA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AC的危险因素并建立IAC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列线图量化危险因素。结果 479例GGN病灶纳入研究,其中训练组335例,验证组144例。病灶质量(P=0.001)、深分叶征(P=0.029)和空泡征(P=0.014)是IAC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验证组AUC为0.762,IAC列线图诊断模型预测概率的截断值为0.634。结论 基于临床及影像特征建立IAC列线图诊断模型对IAC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王子荣, 于妲, 蒲彩玲, 吴燕, 王付言, 丁建平, 胡红杰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30-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A衍生的斑块特征、无创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等参数与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血运重建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04例(病变血管118支),均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且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的斑块特征、最狭窄处管腔面积(MLA)、斑块负荷(PB)、重塑指数(RI)、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餐巾环征”及斑点钙化;计算冠状动脉CTA衍生的FFRCT、测量病变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根据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将患者分为PCI血运重建组和非血运重建组。比较分析两组间冠状动脉CTA衍生的病变解剖特征、血流动力学及病变周围炎症参数的关系。逻辑回归分析PCI血运重建与斑块特征、FFRCT、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等指标之间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预测PCI血运重建效能。结果 与非血运重建组相比,PB、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及低衰减斑块在PCI血运重建组明显更高,FFRCT和MLA显著更低。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提示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FFRCT及MLA是PCI血运重建的重要预测因子。FAI与FFRCT预测PCI血运重建的效能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53和0.857,P=0.932]。MLA与其他参数相比具有更高的AUC(AUC为0.955,P均<0.05)。FAI结合MLA使AUC增加到0.985,均高于其他单一参数的AU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血运重建组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显著高于非血运重建组,FFRCT、MLA显著低于非血运重建组。冠状动脉CTA衍生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联合 MLA提高预测PCI血运重建的准确率。
  • 肝胆胰脾影像学
  • 李源, 郭凯, 杨梦, 曹营营, 王中秋, 任帅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37-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和比较绝对表观扩散系数(aADC)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鉴别胰腺内副脾(IPAS)和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表现确诊的13例IPAS和经病理确诊的16例PNET患者的影像资料。由两位影像科主治医师分别独立测量病灶及脾的ADC值,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aADC及rADC在IPAS和PNET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根据约登指数计算aADC及rADC的最佳截断值,并应用Delong检验评价aADC和rADC在鉴别IPAS与PNET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均较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68和0.976,观察者间无显著偏差。IPAS和PNET的aADC分别为(0.931±0.773)×10-3mm/s2、(1.254±0.219)×10-3mm/s2,rADC分别为1.154±0.167、1.591±0.364,两组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应用ROC分析后,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发现,当aADC截断值为1.046×10-3mm/s2时,鉴别诊断IPAS和PNET的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100%;当rADC截断值为1.342时,鉴别诊断IPAS和PNET的敏感度为81.25 %,特异度为92.31 %,两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99和0.9315,Delong检验提示其诊断效能相当(P=0.6668)。结论 aADC和rADC在IPAS和PNET鉴别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 陈钰莹, 黄小华, 明兵, 唐玲玲, 胡云涛, 刘念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42-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CT灌注成像(CTP)探讨急性胰腺炎(AP)状态下血清胰酶(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与胰腺微循环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163例AP患者,按照血清胰酶的高低值分为三组:血清胰酶正常组47例(A组),血清胰酶至少一个升高但未升高达正常值三倍组50例(B组),血清胰酶至少一个升高达正常值三倍及以上组66例(C组)。所有病例均行胰腺CTP,将获得的灌注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用灌注软件包处理灌注数据,记录胰腺组织各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流量提取参数(F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胰酶与胰腺灌注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灌注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T灌注参数BF、BV与血清胰酶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分别为0.247、0.189。单因素方差分析示三组间的灌注参数BF、BV、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间FE无统计学差异(P>0.05);SNK-q检验示A组与C组间的灌注参数BF、BV、MTT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间的灌注参数BF、MTT有统计学差异(P<0.05),BV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间的灌注参数BF、BV和MTT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P状态下血清胰酶与胰腺灌注量(BF及BV)呈正相关,血清胰酶升高,胰腺灌注量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增加。
  • 韩鼎盛, 黎雅琳, 黄婷婷, 周彦汝, 朱晨迪, 张岚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47-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MCC)与不典型肝细胞癌(a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31例IMCC和71例aHC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DWI及Gd-EOB-DTPA增强扫描。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影像学特征,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鉴别IMCC与aHCC的独立预测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独立指标及其联合预测IMCC的诊断效能。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类抗原19-9(CA19-9)升高(25/31)、癌胚抗原(CEA)升高(10/31)、T2WI中央高信号区(8/31)、T2WI中央低信号区(11/31)、靶征[DWI和/或肝胆期(HBP)靶征)](30/31)提示为IMCC;甲胎蛋白(AFP)升高(44/71)、T2WI多灶高信号(21/71)、包膜征(25/71)提示为aHCC(P均<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靶征(DWI和/或HBP靶征)(OR:88.978,95%CI:8.328~950.702)与CA19-9升高(OR:35.494,95%CI:6.582~191.413)是鉴别乙肝肝硬化背景下IMCC与aHCC的独立预测指标(P均<0.05),靶征(DWI和/或HBP靶征)、CA19-9升高及两者联合诊断IM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0.854和0.954;准确率分别为82.4%、87.3%和91.2%。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下的IMCC与aHC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靶征(DWI和/或HBP靶征)与CA19-9是IMCC的独立预测指标,两者联合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 泌尿生殖影像学
  • 杨晓芳, 张智星, 王军, 梁敏茜, 李卓君, 黄忠江, 陈文青, 李健丁, 姜增誉, 何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53-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基于MR的组学模型并联合临床特征实现术前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10 ng/ml且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分前列腺癌(PCa)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经病理证实的PSA水平在4~10 ng/ml且PI-RADS评分≥3分的PCa 8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50例。使用ITK-SNAP分别在T2WI、ADC及动态增强扫描(DCE)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用python平台提取特征,FAE软件完成对数据预处理、特征选取以及组学模型构建。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特征确定独立预测因子来构建临床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性能,选取最佳组学模型联合临床模型构建综合模型。并通过外部验证来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R软件绘制综合模型列线图,并采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其拟合度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综合模型、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的在训练集中AUC分别为0.933(95%CI:0.874~0.970)、0.915(0.852~0.957)、0.802(95%CI:0.722~0.867);在测试集中AUC分别为0.887(95%CI:0.792~0.982)、0.872(95%CI:0.759~0.966)、0.677(95%CI:0.521~0.833);在外部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866(95%CI:0.740~0.946)、0.812(95%CI:0.676~0.908)、0.709(95%CI:0.564~0.829),其中综合模型的诊断效能均为最佳。列线图的校准曲线结果显示预测结果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表现出综合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基于MR的组学模型联合临床模型构建的综合模型,可以用来术前无创预测PSA为“灰区”且PI-RADS评分3分及以上的PCa,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 宋奇华, 赵小菊, 李芷凡, 辛仲宏, 翟亚楠, 高龙, 郭城, 王敏哲, 雷军强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60-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DWI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自建库起至2022年2月发表在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CBM以及VIP数据库中有关DWI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提取纳入研究文献的四格表数据,质量和偏倚风险的评估使用QUADAS-2文献质量评价工具进行,采用Stata1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DWI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 和诊断比值比(DOR)分别为0.82(95%CI:0.74,0.88)、0.86(95%CI:0.74,0.93)、5.9(95%CI:3.0,11.6)、0.21(95%CI:0.14,0.31)和28(95%CI:11,68);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结论 DWI对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张静, 陈军, 文之, 邢芬, 程静云, 匡翠丽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65-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RI征象对附件扭转的诊断及预测卵巢坏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妇科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附件扭转患者,具有完整临床及MRI资料。三名中高级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回顾性评阅附件扭转MRI征象,采用Cohen's Kappa统计系数一致性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附件扭转坏死组和非坏死组之间差异。结果 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28例坏死组和20例非坏死组。三名阅片者对附件扭转MRI征象诊断检验一致性较好(Kappa>0.65)。48例附件扭转MR征象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输尿管增厚(75.0%),蒂样突起征(68.8%),盆腔脂肪间隙模糊(64.6%),附件肿块最大径>5 cm(62.5%),增强后无强化(58.3%),“旋涡征”(52.1%),子宫向患侧移位(41.7%),附件出血征(43.8%),壁偏心性增厚(27.1%)。附件出血征(χ2 =26.67,P<0.05)、增强后无强化(χ2=7.68,P<0.05)的发生率在坏死组与非坏死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MR征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附件出血征[OR=9.7(95%CI:1.6,95.8),P<0.05]、增强后无强化[OR=11.4(95%CI:2.2,100.3),P<0.05]与附件扭转后卵巢坏死有关。结论 附件出血征和增强扫描无强化可预测附件扭转卵巢坏死,可指导临床采取最佳的治疗策略。
  • 王道英, 李海洋, 王治民, 庞燕, 王亚群, 王慧春, 崔兰兰, 陈晓红, 蒋丹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70-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F-PSMA-1007 PET/CT显像联合盆腔MRI对前列腺癌(PCa)患者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18F-PSMA-1007 PET/CT显像及盆腔MRI检查的46例可疑PCa患者资料。采用SPSS 22.0及MedCalc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 18F-PSMA-1007 PET/CT对PC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40.0%、77.5%、100%、80.4%,二者联合可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提高至80.0%、91.2%、93.5%,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ADC、胆碱(Cho)+肌酸(Cre)枸橼酸盐/(Cit)比值]诊断PC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3、0.895、0.928。另外,18F-PSMA-1007 PET/CT发现骨盆外淋巴结转移5例,骨转移8例,肺转移2例。结论 18F-PSMA-1007 PET/CT显像联合盆腔MRI可以提高PCa诊断准确率,尤其是前者可发现多部位转移灶,有助于PCa患者术前准确评估,指导临床医师制订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 郇艳美, 时林, 鹿彩銮, 王丹, 路莉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76-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晚孕期胎儿不同脑区与胎盘的ADC比值和孕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MRI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98例,MRI 检查未见明显胎儿颅脑异常。孕妇年龄19~40岁,平均(28.74±4.46)岁。孕周21~38周,平均(29.73±3.87)周。测量胎盘、脑干、双侧小脑半球、基底核、丘脑及双侧各脑叶深部白质的ADC值,分析胎脑各区域ADC值与胎盘ADC值的相关性;并计算出胎脑各区域与胎盘ADC比值,分析该比值和孕周的相关性。结果 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对称部位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幕上深部白质的平均ADC值高于小脑半球、基底核、丘脑、脑干。胎脑各区域ADC值与胎盘ADC值无相关性(P>0.05)。额叶深部白质与胎盘ADC比值(F/P)和孕周呈显著正相关(r=0.272,P<0.01);丘脑与胎盘ADC比值(Th/P)、脑干与胎盘ADC比值(S/P)、小脑与胎盘ADC比值(C/P)和孕周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1、-0.399、-0.445,P值均<0.01)。结论 中晚孕期正常胎儿脑组织与胎盘ADC比值随胎儿孕周的增加有一定变化规律,可为产前诊断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 马长宜, 崔恩铭, 林帆, 崔晋, 周涛, 龙晚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81-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肿瘤边缘分割策略对基于CT的机器学习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三期CT图像数据及临床病理学资料共546例,分为建模及内部验证集(n=311)、独立外部验证集(n=235)。按以下肿瘤图像分割策略进行分组:聚焦肿瘤边缘分割(MF组);边缘范围分别扩大1 mm(E1组)、3 mm(E3组);边缘范围分别缩小1 mm(S1组)、3 mm(S3组)。基于三期CT图像并利用CatBoost建立ccRCC病理分级(高/低级别)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各组所提取的纹理特征及权重因子、预测模型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C)、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准确率(AC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分割边缘范围与所提取的纹理特征权重因子大小成正比,权重因子随着肿瘤图像分割边缘收缩而减小。采用如上述肿瘤图像分割策略的ccRCC病理分级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MF 0.8037、E1 0.8161、E3 0.8165、S1 0.8010、S3 0.7974。组间AUC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多期CT图像的ccRCC病理分级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不容易受到分割边缘微小范围(3 mm内)变化的影响。
  • 江安红, 方琼, 刘孟潇, 邹立巍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87-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TO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22年2月142例(年龄21~87岁,平均43.2岁)经腹腔镜或剖腹手术证实的TOA和112例(年龄14~92岁,平均47.16岁)非炎症性疾病(NPI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感染指标及临床影像学资料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室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和C-反应蛋白(CRP):TOA组分别有93、99、99、71和91例升高,NPID组分别有15、18、20、14和8例升高;肿瘤学指标CA12-5:TOA组66例升高,NPID组9例升高;两者升高比例TOA组均明显高于NPID组(P<0.05)。附件区囊性病变的囊液CT值和囊壁厚度:TOA组分别为(20.316±5.004) HU和(1.97±0.637) mm,NPID组分别为(7.346±5.397)HU和(1.346±0.883)mm,两者均为TOA组大于NPID组(P<0.05)。附件区管状结构、不完整的隔膜、带缺口的较大囊腔和液液分层:TOA组分别有94、85、71和21例,NPID组分别有22、12、7和0例,TOA组均高于NPID组(P<0.05)。结论 回顾性分析表明TOA临床伴或不伴发热,但与发热、实验室炎症指标及女性肿瘤九项中CA12-5明显相关;附件区迂曲增粗管状结构、不完全隔膜、带缺口的较大囊腔及液液分层影像征象对TOA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脓液CT值及脓壁厚度对影像学诊断TOA具有重要的提示价值。
  • 肌肉骨骼影像学
  • 马琳莹, 樊树峰, 宋侠, 郦妙尔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92-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MRI水脂分离技术(Dixon)联合T2WI定量测量腰椎间盘水含量,分析椎间盘水含量与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及其诊断效能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77例因下腰痛进行腰椎MRI检查,在T2-Dixon序列经过后处理测得椎间盘水含量,同时在T2WI矢状位序列正中层面测量椎间盘高度,对比Pfirrmann(Pm)分级,分析各节段椎间盘水含量与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结果 椎间盘水含量与Pm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分级的增高,椎间盘含水量逐渐下降。将每个节段椎间盘水含量进行两两相比,下位椎间盘水含量低于上位椎间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L5/S1椎间盘的高度变化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有关;且年龄与椎间盘水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常规的T2-Dixon序列测量的椎间盘水含量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椎间盘突出具有较敏感的诊断效能,且低位椎间盘变性程度更高。
  • 鹿静雅, 伍志发, 刘梦秋, 吴娇艳, 刘影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996-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深度学习(DL)模型在胸部薄层CT图像上进行自动肋骨骨折分割与检测的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外伤后患者胸部薄层CT图像,包括560例肋骨骨折患者和480例无肋骨骨折患者。使用基于Dense-Net 3D网络的DL模型从CT图像中分割并检测肋骨骨折区域,使用了Dice系数和交并比(IOU)来评价模型的分割效果,使用自由反应ROC(FROC)曲线来评价模型在骨折的检测任务中的灵敏度和假阳性表现。结果 基于Dense-Net 3D网络的DL模型在肋骨骨折分割任务中Dice系数达到0.8430,IOU达到0.7286,平均每次扫描的假阳性结果数为10时,模型对皮质断裂骨折的检测灵敏度为95.05%,对皮质扭曲骨折的灵敏度为81.52%,对两类骨折的综合灵敏度为90.51%。结论 基于CNN的DL模型对胸部薄层CT图像上肋骨骨折分割与检测效能良好,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其准确率可满足部分临床需求。
  • 儿科影像学
  • 李杨, 王峰先, 李洋, 蓝海菲, 孙珊珊, 王铭君, 宋修峰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03-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TrueFidelity深度学习重组(DLIR)技术在儿童副鼻窦超低剂量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鼻窦炎或鼻部外伤行CT扫描患儿50例的资料,实验组(A组)25例采用100 kVp扫描,Smart mA 60~250 mA,前置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SIR-V)权重70%,DLIR图像重组,重组强度分别为高级、中级和低级;对照组(B组)25例采用100 kVp扫描,Smart mA 60~250 mA,前置ASIR-V权重30%,后置ASIR-V重组,重组权重选择70%。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常、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辐射剂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值,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值。结果 A、B两组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辐射剂量较B组明显降低(tDLP=-34.56,tED=-23.00,P<0.05),A组DLP和ED分别比B组降低了83.92%[(36.65±2.44)mGy·cm vs.(227.92±27.58) mGy·cm]和83.17%[(0.17±0.03)mSv vs.(1.01±0.18)mSv]。DLIR不同重组强度中高强度重组(DLIR-High)图像质量最佳,其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图像质量。A、B组图像噪声、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噪声=3.30,tCNR=4.08,P<0.05),A组图像噪声低于B组,A组CNR高于B组,S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鼻甲黏膜SNR=1.73,t颞下窝脂肪SNR=0.29,P>0.05)。A、B组图像主观评分:筛窦、上颌窦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z筛窦=-0.84,z上颌窦=-1.07,P>0.05);鼻咽处有统计学意义(z鼻咽=-5.21,P<0.05),为A组优于B组。结论 A组图像质量整体优于B组,在儿童副鼻窦扫描中采用超低剂量扫描联合DLIR技术,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保证图像质量。
  • 介入放射学
  • 杨耀博, 颜昭勇, 焦阳, 肖亮, 陈思攀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08-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路径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及置管引流术治疗中低位胆管梗阻的疗效比较。方法 搜集2016年3月至2022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及置管引流术治疗中低位胆管梗阻的424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的穿刺路径分为剑突下肝左叶入路组(A组,224例)和右侧肋间肝右叶入路组(B组,200 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3天及术后1周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胆管出血发生率、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腹腔积液自引流管周围漏出情况,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424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不良事件发生。其中A组224例,B组200例,A组与B组相比,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胆管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1周总胆红素下降速率、直接胆红素下降速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速率、γ-谷氨酰转肽酶手术后3天及1周下降速率A组显著快于B组(P<0.05)。腹腔积液自引流管周围漏出情况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患者生存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 在治疗中低位胆管梗阻的黄疸患者中,经皮左肝穿刺路径的患者临床疗效要优于经皮右肝穿刺路径。
  • 刘江勇, 黄文才, 赵林, 邹佳妮, 杨博, 邱怀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13-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利多卡因-表阿霉素-碘油混合乳剂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共计119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资料,按肿瘤血供程度将其分为富血供组(n=51)、乏血供组(n=36)和乏血供+利多卡因组(n=32)。三组均将药物混合成乳剂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术中及术后4、8、24 h和2、4天的疼痛感。比较三组患者VAS评分、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术中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术后镇痛药用量和其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8 h内富血供组VAS评分显著低于乏血供组(P<0.05),术后3天内VAS评分在乏血供+利多卡因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第4天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32)。术后24 h内三组患者的轻、中、重度疼痛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术中与术后2天内的疼痛感有线性相关性。术后镇痛药用量在第三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01)。三组间的其他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乏血供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疼痛感较富血供者严重,利多卡因-表阿霉素-碘油混合乳剂治疗安全,并且能显著减轻乏血供肝癌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感。
  • 技术探索
  • 王旭, 刘义军, 方鑫, 赵明月, 李贝贝, 范勇, 童小雨, 王诗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19-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宽体探测器低kVp CT扫描对全肾脏灌注参数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搜集全肾CT灌注成像(CTP)患者80例,其中包括肾脏无病变者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患者24例。按照灌注扫描参数不同将患者分为 A、B两组,A组采用管电压100 kVp(n=40,含12例ccRCC),B组采用管电压80 kVp(n=40,含12例ccRCC),其余参数、灌注期相均一致。采用AW4.6工作站 CT perfusion 4D软件进行分析,输入动脉选取左右肾动脉分支水平主动脉,生成肾脏及病变灌注图像。两名观察者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正常双肾皮髓质和肿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到达脉冲剩余函数峰值通过时间(Tmax)、表面通透性(PS)及肿瘤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比较两组组间双侧肾脏皮髓质和肿瘤各灌注参数及组内肿瘤与健侧肾脏皮质各灌注参数的差异。记录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A、B组间肾脏无病变者与ccRCC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位观察者一致性较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值/相关系数=0.879~0.989];A、B组各灌注参数值比较中肾脏无病变者与ccRCC患者各灌注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B组组内的肿瘤与对侧正常肾皮质相比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灌注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辐射剂量(CTP+增强三期)ED平均为(33.15±4.23)mSv,B组为(21.35±2.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扫描参数kVp的改变对正常肾脏灌注、ccRCC灌注参数值无影响。临床应用中,可采用低管电压80 kVp进行灌注成像,可保证灌注参数稳定的同时,极大地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 汪刘, 何汶静, 祝元仲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25-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对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放疗疗效的二分类预测,进一步对其进行四分类预测,并建立四分类预测模型,为临床宫颈癌精准治疗提供基础支撑。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316例,行根治性放疗后评效结果为:完全缓解(CR)77例、部分缓解(PR)161例、疾病稳定(SD)71例和疾病进展(PD)7例。将纳入患者治疗前增强CT图像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提取相关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自适应合成抽样法将数据平衡至644例。根据CR、PR、SD、PD四分类标签经过互信息、基于随机森林递归特征消除法得到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带入逻辑回归(LR)与支持向量机(SVM)进行模型训练、验证和测试,根据模型评价指标选出最优模型。绘制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经过特征筛选后,选出5个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对于LR四分类模型:测试集准确率为0.531,micor AUC值与macor AUC值分别为0.755、0.737;SVM四分类模型:测试集准确率为0.636,micor AUC值与macor AUC值分别为0.827、0.803。两种模型经过Delong检验P=0.046<0.05,AUC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严谨的处理过程后,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不仅能够对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疗效进行二分类预测,也能够对四分类进行一定的预测。SVM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疗效的四分类预测(micor AUC=0.827)。
  • 临床初探
  • 原利娟, 刘粉玲, 宁妍妍, 周庆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31-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于高分辨率CT(HRCT)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无侵袭性模型预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性别-年龄-生理学指标分期(GAP)高低分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74例IPF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IPF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吡非尼酮治疗,部分患者加用本院特色治疗方案隔药物饼灸。搜集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信息指标,肺功能指标,以及治疗前的GAP分级;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HRCT扫描。对所有患者HRCT影像的“蜂窝状”区域进行手动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并联合临床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构建联合模型。结果 共计入组174例,其中GAP低级别患者73例,GAP高级别患者101例,所有患者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分层进入训练组和测试组,IPF患者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GAP高级别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6MWD)均高于GAP低级别患者的6MWD,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取惩罚系数Logλ=0.051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时,共保留13个特征。继而纳入训练组不同GAP级别患者间具有差异的临床特征进行临床模型以及联合模型构建,训练组中,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818]高于Radscore(AUC=0.801),高于临床模型(AUC=0.607);测试组中,联合模型诊断效能(AUC=0.7798)高于Radscore(AUC=0.717),高于临床模型(AUC=0.635),决第曲线分析法(DCA)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收益高于临床模型的收益。结论 基于HRCT提取纹理特征参数构建Radscore联合肺功能参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可协助临床预测患者的GAP分级。
  • 综述
  • 许凯豪, 刘一铭, 焦德超, 韩新巍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37-1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石婧, 肖如辉, 余枭漩, 李兵, 张川, 杨汉丰, 杜勇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40-1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楠, 张丽娜述, 宋清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44-1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妃媛, 李米芳, 林秋雨, 张灵艳, 周全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48-1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蔡传磊, 赵俊功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6): 1053-1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